中国举重博物馆在广东东莞顺利封顶******
中新社东莞1月11日电 (李映民 李纯)建设中的中国举重博物馆项目主体结构11日封顶,该馆位于“举重之乡”广东东莞市石龙镇。
东莞石龙镇为国家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的举重运动员,如新中国第一个破世界纪录的陈镜开,中国首位举重奥运冠军曾国强,四破世界纪录的叶浩波等。石龙镇的举重健儿共计打破举重世界纪录19次,获世界冠军29人次。
中国举重博物馆是中国国家体育总局举摔柔中心和中国举重协会批准筹建的中国首家以举重运动为主题的专业博物馆,建成后将作为中国举重历史资料的展示平台。
中国举重博物馆由华南理工大学历史环境保护与更新研究所所长郭谦团队主持设计,项目总用地面积约为10892.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566平方米,建设内容共分为三期,总投资约为13278万元人民币。
随着中国举重博物馆项目主体结构顺利封顶,项目建设迈入全面提速新阶段。接下来,该馆建设重点除馆体本身的建设改造外,还将同步推进展陈布置、藏品征集、“口述举重史”摄制等工作。
该馆已征集到3981件(套)藏品,当中包括陈镜开的“奥林匹克银质勋章”“世界纪录创造者奖杯”,奥运冠军龙清泉的“中国十佳劳伦斯冠军奖”,以及东京奥运会举重杠铃等重要藏品。
目前,中国举重博物馆筹建办正展开重点藏品征集工作,以确保顺利开馆。此外,与藏品征集同步开展的口述举重史采访,成功采访的奥运冠军、世界冠军等举重名人已增加至58人。(完)
女排超级联赛探路前行******
近日,2022-2023中国女子排球超级联赛决赛在江西上饶落幕。天津队在三场两胜制的决赛中以总比分2比0成功卫冕,获得队史第15个联赛冠军。
本次联赛自去年11月10日在江苏常州揭幕,持续近两个月。拥有李盈莹、王媛媛、姚迪和王艺竹等多位女排国手,以及强力外援瓦尔加斯的天津女排,在联赛中依然展示出强大的统治力。
第一阶段循环赛,天津队先后击败了其余13支球队,保持全胜。随后的分组排位赛和淘汰赛,天津女排愈战愈勇,最终以22战全胜的战绩强势夺冠。
从联赛最终的前8排名来看,竞争格局有一定变化,但并未彻底改变传统秩序。唯一令人感到些许意外的,是仅获得第6名(近7年最差战绩)的江苏女排。队伍青黄不接,张常宁、龚翔宇等国手并未参赛都是导致队伍成绩下滑的直接原因。
得益于本届排超联赛取消外援数量的限制,有多支球队都引进了多名外援,但最终会师决赛的是各自只引入了一名外援的津、沪两队。
天津女排的陈博雅和张世琦都是首次代表球队主打联赛,两人均有不俗表现。虽然在一传环节仍有提升空间,但陈博雅多变的进攻手法以及沉着稳定的发挥,让球迷有了更多期待。张世琦在袁心玥缺阵的情况下,与王媛媛共同撑起了队伍的副攻线,表现出独当一面的气质。
上海女排由仲慧、王唯漪和高意等球员挑起大梁,辅以一众年轻球员,在本赛季联赛掀起一股“青春风暴”。尽管国手不多,但全队展现出的战术素养以及团队合作,令人眼前一亮。尤其是在半决赛的较量中,面对外援较多的深圳女排,上海队年轻球员展现出很强的进攻实力,干净利落地赢得了比赛。
本次联赛在主攻方面,令人印象深刻的有福建队庄宇珊、江苏队吴梦洁、广东队王逸凡、四川队缪伊雯等。在接应方面,上海队的王音迪和江苏队的周页彤发挥出色。二传方面,上海队的许晓婷表现突出。而在自由人方面,四川队杨玉宁的各项技术统计均位于榜首。
上述队员中,王逸凡和王音迪年仅17岁,潜力不俗。而吴梦洁、王逸凡、缪伊雯等球员,虽然过去曾经入选过国家队,并非完全意义上的新人,但她们以前在国家队处于相对边缘的位置,此番用稳定表现再度证明自己,有利于国家队人员的有序竞争。
自1996年推出主客场赛制以来,中国排球联赛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程,但与中超、CBA等国内其他“三大球”职业联赛,以及与国际高水平排球联赛相比,排超联赛在影响力、商业化、运营方面均存在着明显差距。
去年1月,排球联赛改革成为全国排球工作会议的中心议题。业内人士认为,虽然本赛季女排超级联赛并不完善,但仍在积极探索和改革。“只有在加强顶层设计,不断总结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兼收并蓄,才能提升联赛水平,早日将排超联赛打造成具备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联赛。”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